林書民-內功
【展演/作品發表】
‧ 首次展演或作品發表
‧ 1982,全省美展
‧ 個展
‧ 2004,美國紐約國際攝影中心
‧ 2003,美國柏特立美術館
‧ 2001,台北市立美術館
‧ 2001,美國亞利桑那州突森美術館
‧ 2000,美國愛德華卡特畫廊
‧ 2000,美國史帝芬更畫廊
‧ 1998,紐約別徑美術館
‧ 1997,紐約伊麗莎白畫廊
‧ 1996,台中省立美術館(國立台灣美術館)
‧ 1996,台北市立美術館
‧ 1994,紐約456畫廊
‧ 聯展
‧ 2004,《正言世代》,美國康乃爾大學
‧ 2004,《超越界線》,上海滬畫廊
‧ 2003,《無形的串聯》,紐約思諾港文化中心
‧ 2003,《日本大地的藝術祭三年展》短篇錄影,日本
‧ 2003,《幻影天堂》,布拉格
‧ 2003,紐約史那哈柏中心
‧ 2003,《磁性書寫II》,伊通公園
‧ 2002,《第十屆南斯拉夫雙年展》
‧ 2002,《夢II》,英國倫敦OXO畫廊
‧ 2002,《態度》,熊本市立美術館
‧ 2001,《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》
‧ 2001,《高雄貨櫃藝術節》
‧ 2001,《沈默的城市》,韓國光州
‧ 2001,《第三屆台北國際攝影節》,台北
‧ 2001,《發光體V》,美國紐渥克美術館
‧ 2001,《高接觸、高科技》,美國舊金山
‧ 2001,《多表情社區面貌》,Hudson Guild Gallery,美國
‧ 2001,《生之迷思—柔性與張力》,台北市立美術館
‧ 2001,《發光的城市》,板橋,帝門藝術基金會
‧ 2001,柏林影展,德國
‧ 2001,《3度空間影像》,奧地利
‧ 1999,《時間移民》,美國紐約台北藝廊
‧ 1999,《科技藝術》,美國史帝芬更畫廊
‧ 1999,《文化互換,在記憶之間》,美國史帝芬更畫廊
‧ 1999,《Kangastus Mirage》巡迴展,Rauma 美術館/芬蘭、Kemi 美術館/芬蘭 、Kuopio 美術館/芬蘭、Kajaani美術館/芬蘭、Norrtlje Konsthall美術館/瑞典、Salo 美術館/芬蘭、紐約Limlight 畫廊/美國
‧ 1999,《磁性書寫》,伊通公園
‧ 1999,《捷運公共藝術特展》,台北現代藝術中心
‧ 1999,《光特展》,紐約愛沙特美術館
‧ 1999,《改變世紀》,法國南特藝術節
‧ 1998,《Inside Out》巡迴展,亞洲協會/紐約、舊金山現代美術館/美國、Marco美術館/墨西哥、Tacoma 美術館、Henry art畫廊、西雅圖、澳洲國家藝廊、美國香港美術館/香港、東京現代美術館/日本
‧ 1998,《台北捷運展》,台北SOCA
‧ 1998,《發光體》系列三,VELAN 托利諾,義大利
‧ 1998,美國SOUTHEAST美術館
‧ 1998,《性、對象》,紐約蘇活區新世紀畫廊
‧ 1997,《說服力:世紀末藝術》巡迴展,BELLEVUE美術館/美國、拍克尼大學中央畫廊/美國、維京尼亞現代美術館/美國
‧ 1997,《發光體》系列二,紐約8樓畫廊
‧ 1997,《春藥》,紐約另類美術館
‧ 1996,CAAC年度展,美國復旦中心藝廊
‧ 1996,台北藝術博覽會公共空間展出,台灣
‧ 1996,《發光體》系列,紐約另類美術館
‧ 1996,德國柏林市世界雷射藝術影像大展,德國柏林
‧ 1996,《視覺之旅,藝術、科學與科技》,德國柏林
‧ 1996,紐約蘇活區第8畫廊
‧ 1996,美國國際科技藝術中心聯展,美國
‧ 1996,紐約DOT.COM畫廊聯展,美國
‧ 1996,中華民國國科會光電科技雙年展主題館展出
‧ 1996,紐約西白畫廊聯展,美國
‧ 1996,紐約蘇活區藝術季聯展,美國
‧ 1996,紐約另類美術館展,美國
‧ 1995,《日本東京95年3D影像大展》,日本
‧ 1995,日本《ARTEC'95科技藝術雙年展》國際競賽,日本
‧ 1995,紐約HLW畫廊聯展,美國
‧ 1995,《SPIE東京銀座春季聯展》,日本
‧ 1995,《英國雷射立體影像大展》,英國
‧ 1994,《當代中國藝術家聯展》,美國林肯中心
‧ 1994,《新視覺展》,美國道林大學
‧ 1994,《無限空間》 聯展,紐約
‧ 1994,芝加哥第五屆雷射藝術影像聯展,美國
‧ 1993,紐約39藝術家聯展,紐約
‧ 1993,《未來印象》,加拿大蒙特婁
【學歷】
‧ 1991,美國,美國紐約理工學院,藝術系碩士
‧ 1989,美國,美國紐約理工學院,美術系學士
‧ 1988,加拿大,加拿大溫哥華學院
【重要經歷】
‧ 2004,紐約現代美術館PS1新成立的藝術廣播電台,主播,報導台灣藝術新聞
‧ 2004,資策會,數位藝術顧問
‧ 2003,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,台灣館策展人
‧ 2003,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公共藝術,協同策展人
‧ 2003,第一屆台新獎獎座設計
‧ 2000,宏碁數位藝術中心,顧問
‧ 2000,《2000年數位藝術紀─國際數位藝術競賽》,評審
‧ 1995,美國藝術與科學拹會,執行理事
‧ 1991,美國紐約理工學院美術系,副教授
‧ 1990,雷射立體影像中心,創意總監
‧ 1986,英商靈獅廣告公司,藝術總監
‧ 1985,美商麥肯廣告公司,藝術指導
‧ 1981,國華廣告公司,設計師
【出版品及相關評論】
‧ 文章
‧ 林書民,〈代碼現代人的新種語言〉,《藝術家》第341期, 2003.10,頁364-378 林書民
‧ 林書民,〈震耳後的啞寂─韓國光州市立美術館城市無語展〉,《藝術家》第322期, 2002.03,頁187-197
‧ 林書民,〈數位藝術高峰會序論/在切換介面上—昨日的新科技與明日的舊科技〉,2001
‧ 林書民,〈惠特尼美術館BitStreams資訊流域/新科技的懷舊方法,以及昨日舊的新科技〉,2001
‧ 林書民,〈光的記憶─雷射立體影像〉,2000
‧ 林書民,〈什麼是數位藝術—擋不住的界面魅力〉,2000
‧ 林書民,〈擋不住的魅力─由媒體藝術到「科技」媒體藝術〉,《典藏今藝術》第98期,2000.11,頁44-49
‧ 林書民,〈公共藝術─藝術牛遊行到紐約〉,2000
‧ 林書民,〈以光作畫─科技公共藝術〉,2000
‧ 畫冊
‧ 《百年華人美術圖像》,台灣
‧ 《Holography 2000》,奧地利
‧ 《2000台北國際攝影節》,台灣
‧ 《Kangastus Mirage》,芬蘭
‧ 《發光的城市》,台灣
‧ 《台灣中生代藝術家》,台灣
‧ 《Time Migration》,美國
‧ 《Cross-Cultural Voices II: Between Memories》,美國
‧ 《The Luminous Image III》,義大利
‧ 《Fresh Work 2》,美國
【獎項】‧ 2003,日本大地之祭三年展,第二屆,短篇錄影競賽,入選
‧ 2002,台北科教館公共藝術公開比賽,第一名設置權
‧ 2002,台北中山區健康中心公共藝術公開比賽,第二名
‧ 2002,南斯拉夫雙年展,首獎
‧ 2000,板橋車站公共藝術公開比賽,第一名設置權
‧ 1998,捷運中正紀念堂站公共藝術邀請比件,設置權
‧ 1997,日本ARTEC'97雙年展,傑出作品獎
‧ 1997,台北獎,入選
‧ 1996,美國席瓦特藝術創作獎,最高獎金
‧ 1995,日本ARTEC'95雙年展,傑出作品獎
‧ 1984,全國美展,佳作
‧ 1982,全省美展,佳作
【策展經歷】
‧ 2005,《Spiritualy Correct》,Rauam Museum
‧ 2004,《Remaking EDEN》,Bulter Museum
‧ 2004,《無性生殖》,Tucson Museum
‧ 2003,《實擬虛境》,台北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公共藝術
‧ 2003,《心感地帶》,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
‧ 2001,紐約《無限空間》聯展,美國 / 共同策劃
‧ 1999,《時間移民》,Taipei Gallery, New York
‧ 1997,《發光體系列》,美國 / 共同策劃
藝術家林書民採用了與工研院合作的技術,
將人的心念專注力以科技偵測,
再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。
而整個作品所呈現在外的,
正如同兩大高手在一座荷池前,
以念力比拼,
表面上荷葉田田禪意悄悄,
其實真正的戰場,
在彼此腦袋裡。
曾偉豪的「瞬間」
「瞬間」是曾偉豪2011年的個展主題,而那些存在於每一個瞬間,似乎不可察覺卻又其來有自的細微變化,其看似偶然與 巧合,卻是彼此牽引、相互影響的關係,則是他所要投射與再現的處境與感知,亦是他對於混沌資訊社會,最富詩意的想像與逃逸。因此,在曾偉豪的創作中,讓我 們傾聽每一顆水珠滴落的聲音,感受那個瞬間所開啟的無限可能,而覺知真實無比的當下。 事實上,超越了對於聲音、身體、科技與互動的探索,曾偉豪的創作讓我們得以認識新媒體藝術;與其他的藝術形式並無二致,它的意義相同在於體現屬於這個時代 的存在樣貌。
曾偉豪展歷)
2008「感官拓樸:台灣當代藝術體感測」,光州市立美術館,韓國
2008「08'CONTEMPORARY ART Lives HERE 」,夏洛特市,美國
2008「擬在」,台灣新藝,台南
2007「玩」,水陸觀音#112(聲音互動表演),北京,中國
2007「粉樂町Ⅱ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」,誠品書局敦南店藝文空間,台北
2007「這裡到那邊-藝術的移動經驗」,非常廟藝文空間,台北
2007「樂TOUCH」,台南藝術大學,南畫廊
「聲集」,新竹教育大學,竹師藝術空間
2006「電‧跡‧繫」,台北當代藝術館
袁廣鳴-難眠的理由
不再為一次一次的醒來而慌張,不再為一次一次的難眠而不安。
以為逃離了這個空間,卻永遠飛不離天空。
在德國國立卡斯魯造型藝術學院,連續拿了四年德國國家DAAD獎學金,1997年修得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的媒體藝術家袁廣鳴。從95年「韓國光州雙年展」展出的作品「盤中魚」(此作品92年發表於伊通公園),96年「日本ICC媒體藝術雙年展」展出作品「嘶吼的理由」,到98年「台北市美展」及「台北國際雙年展-慾望場欲」的「跑的理由」,作品皆試圖對自我存在不斷地找尋適當的出口及理由。
此次伊通公園個展,袁廣鳴預計展出五件作品,展出形式包括了單頻道錄影作品及錄影投射裝置。單頻道錄影展出作品計有95年「籠」、96年「經過」、97年「搖動」,及95年創作的裝置作品「呼吸的黑光」和98年的新作錄影投射裝置「難眠的理由」。
三件單頻道錄影作品「籠」、「經過」、「搖動」裡,他嘗試攝影機移動的可能性,表現外在空間及內在空間的一種對應關係,而影像中出現的籠、船及作者自身,皆是一種對「存在自覺」的諷刺性隱喻。
關於裝置作品方面「呼吸的黑光」,手法上運用了機械動力和磷粉,在黑暗中呈現出一種嶄新的視覺經驗,讓觀者在充滿了驚喜及奇幻的感受之後,另有一種寧靜的、冥想的心靈空間。
錄影投射裝置「難眠的理由」,則是作者對睡眠的一種渴望,在難眠、入眠和夢境中,因精神與肉體上的拉扯,而無法平衡慾求的──平靜與不安。這件作品考慮到觀者的參與,以互動的方式來觸及人性深處錯雜、混亂的潛意識,在視覺、影像及聲音的變化下,交感出曖昧、矛盾及異樣的知覺經驗。
袁廣鳴的創作總是逃離不了對生命本質的追求,意識在愈是跳離愈是深陷的邊緣上,明顯披露逐層強化的無力感。作品乍看之下,給人一種強烈的困惑,隱含某種虛無的感覺,雖動人,卻缺乏了一點完滿自主。他自大學就一頭栽進了錄影藝術,12年來情有獨鍾未改其少年狂志。他擅於運用媒體創作的方式是其他藝術家少見的,而他更致力於台灣媒體藝術與互動裝置的發展。近年來,他更竭力於發展各種新的軟、硬體,把「科技」融入在作品之中,使其超脫出另一個新的意義,在藝術創作上「科技」因而有了更鮮活、更人性而深沈的意象。